查看原文
其他

立夏繁盛丨35载讲台耕耘,他酿出了“桃李满天下”的芬芳


“绿树阴浓夏日长,楼台倒影入池塘”

今日02点18分34秒

我们迎来了立夏节气

“万物至此皆长大,故名立夏也”

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重要节气



初夏时节,风暖昼长

蝉鸣蛙叫,万物并秀

月季绽放、海棠温婉

昙花蓄势、栀子飘香

在南航

有一位教书育人35载的师者

为学生的发展默默灌溉培育

也带领着南航数学学科进入了旺季生长

他就是数学学院戴华教授



\ | /


“踏踏实实教学生”,这是学生对他的评价;“教学生一碗水,自己得有一桶水”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。他是88年博士毕业后在南航坚守讲台35年的师者,先后讲授不同的数学课程20多门,始终耕耘在教学一线;他是江苏省“333工程”、“青蓝工程”学术带头人,江苏省高校“红杉树”园丁奖获得者,并被评为“全国优秀教师”、“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”,出版了专著《代数特征值反问题》和教材《矩阵论》,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;他是南航数学学院的戴华教授,把理想“浇灌”在三尺讲台,见证了一代代青春学子走出南航。





“读书时就按照一名好老师的标准培养自己”


 8本写得满满当当的笔记本,是戴华口中“最珍贵的宝藏”,这是他从大一下学期就开始做的事情,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将高等代数所学知识点、例题进行系统地整理汇编,在大二末,整理出了8本高等代数笔记。“学一门课程不下功夫是学不深的,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将书本从头到尾抄写一遍远远胜过看三遍。”戴华一直将数学分析老师李明珠的话牢牢记在心中。他的学习不止于课堂,大学四年,他翻阅了图书馆的数学类书籍,力求做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。



“当时我身边不少同学都很迷茫,但我知道自己将来要做大学教师,所以我一直以好教师的标准来培养自己。”作为委培的学生,1978年初,戴华通过选拔进入了南航数学师资班学习,除了学习专业知识,戴华还经常“恶补”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。“当老师需要扎实的基础和渊博的学识,这是我当年求学的动力。”这是戴华的自我修炼之道。



戴华因广博的知识储备广受学生赞誉,虽然课前他会准备好讲稿,但在讲课中,他从不照本宣科。“每次听戴老师的课都有很多收获,他总能把枯燥的知识点变得具有吸引力。”这是学生们对戴华老师一致的评价,他也被称作“南航讲课最好的老师之一”。南航五十周年校庆时,戴华曾获南航第二届奖教金特等奖。



从本科到现在,戴华一直没有离开过数学。谈及他与数学的关系,他用了“爱恨交织”这个词:爱在数学这份教育事业让他幸福感、成就感倍增,既从事工科各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,又培养了计算数学专业硕士、博士70多人;恨在数学的学习累积性很强,学海无边,不能有一刻停歇。

“在数学教学上,戴老师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究和学习。”戴华的研究生张兴致说道。即便是现在,戴华依然每天保持学习习惯,对学生提出的问题,他都会学习大量相关材料,给予精准的指导。



“从站稳讲台到言传身教,是一名好教师的基本素养”


 2000年前后,南航数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,每位教师都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,彼时身为教研室主任的戴华主动承担,有时一学年要开设6门不同的数学课程。备课、批改作业、上课等任务连轴转,熬夜成了他的常态。“那时候课程太多,每个课程的进度、内容都不一样,需要用一个笔记本来记录各门课程的进度。”

从1960年成立的数理力学系(七系),到1985年组建数理力学系(十系),再到2022年正式成立数学学院,数学学科也一直在不断发展,戴华作为南航数学学科的代表人之一,始终助力、陪伴着数学学科的不断壮大。现在数学学院师资队伍越来越雄厚了,但接近退休年龄的他,仍为博士生开设了三门公共课程,有的班级200多人,备课、上课、线上答疑、批改作业等,他依然忙碌。

在教学过程中,戴华非常注重因材施教,“十个手指头还有长短哩!”面对学生基础的参差,他笑言。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,他悉心帮助寻找问题根源;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,他会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释;对学生提出的问题,他会耐心给予解答。“有时候一个问题,要用不同方法或从多重角度讲多次,耐心很重要。”戴华回忆道。



给每一届学生上课,戴华都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,方便学生遇到问题时联系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,他都会尽心尽力帮助解决。对一些跨学科的问题,即便不能给出答案,也会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。

“从教三十多年从未迟到早退”,这是戴华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,严谨认真的他也一直以身作则影响着学生们。每周的研究生组会,戴华都会针对学生们的汇报内容提出指导意见,深入浅出地为他们进行讲解;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,大到选题框架,小到格式用词,甚至是标点符号,戴华都会帮学生字斟句酌地修改,凸显细致严谨的教学本色。他不仅关注学生学业,还时常关心学生的生活、成长和成才,经常与学生交流。学生眼中的戴老师,没有居高临下的架子,没有疾言厉色的说教,有的只是真挚诚恳、平易近人,让他们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。



“老师就是要有责任心嘛,教书是个良心活。”这是戴华的口头禅。作为戴华的第一批博士生,如今也在数学学院任教的王正盛回忆道:“戴老师曾在法国和加拿大留学,他的教育理念很先进。”当年,戴老师还拿出自己项目经费资助他去大连参加国际学术会议,让他去“开开眼界”。



做人之道和为学之道是戴华在教学中重点强调的,王正盛的硕博学习生涯都在戴华的指导下。“戴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谦逊的工作作风给我强烈的感染,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在1996年冬天,戴老师给研究生上课,天气很冷,戴老师从早上八点连着讲了三个多小时,大家听着听着都进入忘我状态了。”王正盛说道,“戴老师上课从来都是一丝不苟,这也是我从教二十年学习的榜样。”在戴老师的言传身教下,王正盛已成为科研教学的中坚,曾获校教学优秀一等奖。



“教师不仅在于传授知识,还要教会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”


“大学老师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,还要教会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”,这是戴华坚持的观点,他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。一方面,把科研中发现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生分享,并把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方法传授给学生;另一方面,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,可以不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、拓宽知识面。

在戴华看来,“发现问题”的能力非常重要,他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这一能力,“我很享受和学生在一起‘头脑风暴’的过程。”戴华经常和学生共同探讨数学问题,强调独立思考、积极求索,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。



作为一门基础学科,数学发挥着重要作用。“数学学得扎实了,就相当于拥有了一把万能钥匙,可以打开很多学科的‘锁’”。戴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,在学科交叉中加强实践创新,提高数学建模能力,解决一些学科的瓶颈问题。

“如果一门心思只在教学上,也不会那么累。”戴华说道。他不仅教好课程、从事学术研究,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,完成了多项教改项目,曾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,负责建设的“矩阵论”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,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负责人,20多年来,一直致力于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,使其成为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,并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,目前该专业的负责人已由王正盛接棒。

教材的精心设计与更新是戴华表达教学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。1990年,戴华开始教授矩阵论课程,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,他颇有一些心得。适逢学校进行教学改革,亟需更新教材。戴华自1996年起着手编写教材《矩阵论》,“教材与专著不同,教材的知识点必须自封闭,最重要的是具备可理解性与可读性。”谈到编写教材的过程,戴华表示这是一个非常艰难又痛苦的过程,他精心编写每一个知识点、精心设计每一道习题,教材书稿完成后,在南航校内给学生试用了4年。“只有学生使用了,你才知道教材写得好不好。”他根据教学的情况不断进行调整,最终在2001年出版了《矩阵论》这本教材。



二十多年过去了,这本书每年重印,依然是这门课程使用率最高的经典教材。该教材走出了南航,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大学课堂。中国科学院大学、浙江大学等高校都使用该书作为同名课程的教材。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学生,都对这本教材给予了高度赞扬。

在网上搜索《矩阵论》时,会发现很多人在搜索这本教材的习题答案,都表示一些习题很难。“有些习题是我精心设计的,有很多理工融合的知识点,我都放在了习题中体现。”戴华说道,为了真正让知识点进入学生脑中,切实让数学服务于应用,《矩阵论》中的部分习题融合了多个学科的应用,如控制、力学等。学生做练习遇到困难时,戴华会提示解题思路,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。出版社曾建议戴华编写一本题解,但他拒绝了,“难题才能引发思考,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。”

 


戴华今年64岁了,在他多年的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中,凭言传,更靠身教。他始终用热爱和坚守诠释着师者风范,在三尺讲台上,践行着对教育事业的庄严承诺,浇灌培育出了芬芳的“桃李满天下”。



南航·立夏印迹

摄影丨石景山

摄影丨庄智星

摄影丨陈钢



素材来源丨数学学院、党委宣传部

特别鸣谢丨刘灿铭

文字丨彭丽、杜蘅

图片设计丨虞越

责任编辑丨王伟、彭丽

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

审核丨王晖、成杰


求分享

求点赞

求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